2018 年星途诞生时,奇瑞曾自信宣称 "打造中国版雷克萨斯"。但七年过去,这个对标日系豪华品牌的战略露出致命破绽。星途一度被视为“技术奇瑞”的集大成者。从参数表上看,星途车型配置堆砌堪称豪华:火星架构、鲲鹏动力、智能座舱……加之夸张的前脸设计与“全球热爱”的品牌口号,似乎具备了冲击高端的底气。然而,市场却给了星途一记冷拳:2024年销量仅14.1万辆,同比增长12.3%,但在奇瑞集团内部增速垫底,新能源车型后劲不足,质量问题频发。为何看似“堆料十足”的星途,始终难以跻身高端牌桌?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产品策略的失误,更是一场关于品牌定位、技术积淀与市场认知的深层博弈。 品牌定位之殇:高端之名难掩“奇瑞烙印”星途的困境 更致命的是产品矩阵的混乱。星途品牌横跨10万至20万元的价格区间,却未能有效区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的市场定位,导致配置上的重叠与混淆,且明显缺失一个引领高端市场方向的标志性产品。具体而言,星纪元系列作为纯电车型,其占比仅为在售车型的25%,行业新势力纯电占比均超 80%。主力销售依旧依赖传统燃油车,这一现状与品牌所宣称的“智能新能源豪华”形象大相径庭,形成了鲜明的断裂。这种战略上的不明确与摇摆,极大地削弱了消费者对星途品牌核心价值的认知与把握,使得市场定位变得模糊不清。 技术迷思:堆料≠核心竞争力 星途的“堆料”策略看似激进,实则暴露了技术路径的依赖性。其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高度依赖第三方供应商,缺乏自研护城河。以星纪元ET为例,尽管搭载四擎四驱超混技术,但市场反响平平,销量峰值后迅速下滑,反观华为赋能的智界R7单月销量破万,凸显技术自主性的差距。而在燃油车领域,星途引以为傲的发动机虽参数亮眼,却因各种问题饱受诟病,动态体验未能匹配“高端”预期。 新能源布局的滞后无疑是其发展路上的致命短板。当比亚迪、蔚来等一众品牌凭借成熟的纯电平台强势抢占市场份额,在新能源赛道上一路疾驰时,星途却姗姗来迟。直至2023年4月份才推出星纪元系列,且纯电车型仅两款,在数量上难与竞品抗衡。不仅如此混动技术亦未形成显著优势。这种迟缓让星途在“油电切换”的浪潮中错失先机,沦为追随者。 品质危机: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 高端品牌的基石是品质与口碑,而星途却屡次陷入信任危机。2024年,星途揽月因座椅通风功能虚假宣传遭集体投诉,2023 款和 2025 款星途揽月在上市发布会的宣传资料中,均明确标注座椅通风为 “吸风” 模式。然而实际使用中发现,星途揽月的座椅通风实际为 “吹风” 模式。官方回应“宣传失误”却拒绝兑现承诺,被指涉嫌虚假广告。更严重的是轮胎与轮拱内衬的设计缺陷,当星途揽月的前轮转向角度达到 80% 或者打死时,轮胎内侧会与轮拱内衬产生接触摩擦,方向盘打死时有时还会出现刺耳摩擦声,车身也会有轻微抖动。此类事件不仅暴露品控疏漏,更反映品牌对用户诉求的傲慢态度,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。 营销与渠道:高端叙事中的“失语症”
坐拥 500 家经销商网络(2025 年数据)的星途,依旧深陷 “奇瑞高端版” 的认知桎梏中。其破局关键,在于直面以下两大核心命题: 品牌重塑,摆脱母体印记 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星途是 “奇瑞换壳”。尽管星途拥有如 M3X 火星架构的全域混动技术,却因缺乏生动宣传,与比亚迪 DM-i “省油”、吉利雷神 “性能” 的强记忆点相比,仅局限于参数层面。星途可凭借瑶光 2025 版笼式车身的 “全域安全”,或是揽月二排零重力座椅的 “家庭舒享” 作为差异化标签,摆脱奇瑞印记,塑造独特的品牌符号。加速新能源转型。 2023 年 4 月才推出的星纪元纯电平台,比比亚迪 e3.0 晚 3 年、比领克 SEA 浩瀚架构晚 2 年,纯电车型仅有 2 款相比之下领克有 8 款,错失油电切换黄金期。同时星途应效仿长城沙龙 “独立渠道 + 用户共创” 模式,将星纪元系列从奇瑞 4S 店分离,在一二线城市设立 “技术体验中心”,借助 ET-i 超混技术(如瑶光 C-DM 亏电油耗 4.2L)重塑混动形象。 燕赵车评: 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曾言,星途是奇瑞的“塔尖”,承载着品牌向上的厚望,但若塔尖无锐,何以刺破苍穹?高端化绝非参数游戏,它是品牌价值的深度沉淀,是技术底蕴的厚积薄发,更是与用户情感共鸣的完美融合,是三者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。星途若不能从“堆料思维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,恐将重蹈瑞麒、观致的覆辙,成为中国车市又一颗短暂划过的流星。 |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燕赵车评
( 冀ICP备2021012486号-3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